华体会登陆界面:向海揽风点亮万家灯火鱼跃深蓝充实粤海粮仓

发表时间:2024-05-13 09:30:02
来源:华体会登陆网址 作者:华体会登陆网页

  在广东阳江沙扒海域,数百座大风车迎风而立,巨大的叶片随海风转动,将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输送回陆地,点亮万家灯火;在湛江雷州,广东最大的海上养殖平台“海威2号”建立在流沙湾海域,百万尾金鲳鱼正漫游其中……这些都是广东海洋经济蒸蒸日上的缩影。

  作为海洋大省,广东拥有辽阔的42万平方公里海域、超4000公里的海岸线,这是广东发展海洋经济的厚实家底。因海而兴、向海图强,广东海洋经济总量已连续28年居全国首位。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8万亿元,同比增长5.4%。

  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在打造海上新广东上取得新突破,构建科学高效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广东已奏响向深蓝挺进的宏伟乐章。近期,南方都市报、N视频重磅推出大型融媒策划《WALKIN新广东》,本期特邀嘉宾——社交平台上拥有近千万粉丝的博主@长征后卫薛伯陵,探访三峡阳江沙扒海上风电场及海上养殖平台“海威2号”,一睹广东海洋经济高水平发展的风采。

  辽阔的阳江海域上,慢慢的变多的大风车不停地转动巨大的叶片,源源不断地提供清洁能源。三峡阳江沙扒海上风电场位于阳江市阳西县沙扒镇南面海域,距岸边15海里(约27.78千米),是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也是我国海上风电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的先行先试项目。

  全球首台抗台风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三峡引领号”,就位于该风电场内,是目前全世界内机位水深最浅、抗台风等级最高、所受风电机组载荷最大、设计难度最大的漂浮式海上风电平台结构。

  “‘三峡引领号’最高可抵抗17级台风。满发状态下,叶片转动1小时可产生5500度电量,可供一个三口之家用两年。”三峡阳江公司工程部业务经理章嘉伟介绍。

  “三峡引领号”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浮式风电样机技术领域线的重大突破,也标志着我国在全球率先掌握大容量抗台风型浮式海上风电机组自主研发、制造、安装及运营能力,对促进我国海上风电高端装备制造升级、推进深远海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商业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峡阳江沙扒海上风电场总装机容量200万千瓦,共布置315台海上风力发电机组,风电场内配套建设4座海上升压站。

  “海上风机产生的风电是如何传回陆地上并转化为我们日常使用的电能呢?”@长征后卫薛伯陵询问。

  “海上升压站是整个风电场运行的‘心脏’”,风机转动发出的电能通过水下600余公里的海底电缆汇集到海上升压站,升压站将电能电压由35千伏升压到220千伏,再通过300余公里的海底电缆将绿色电能传输回三峡阳江沙扒海上风电集控中心,然后并入电网发电。”章嘉伟解释。

  据悉,2021年12月,三峡阳江沙扒海上风电项目正式并网发电,截至目前,已累计生产清洁电能超70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725.7万吨,为提升粤港澳大湾区能源保障能力及推进环保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短短几年时间,阳江海上风电产业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飞跃,基本构建起集资源开发、装备制造、研发设计、检验测试认证、运维管理、综合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并启动了全国首个国际风电城建设。

  接下来,阳江将打造海上风电开发建设引领区、海上风电高端装备制造基地、风电科学技术创新策源地、全球化海上风电母港、国际化产城融合发展新典范,力争到2025年海上风电产业链产值超1000亿元,为全省乃至全国海上风电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世界渔业看中国,中国渔业看广东,广东渔业看湛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丰富的海洋资源,让湛江渔业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湛江雷州覃斗镇的流沙港码头,乘快艇出发,大约半小时抵达广东省目前顶级规模的海上智能养殖平台——“海威2号”。作为一种半潜桁架式渔业智能养殖平台,“海威2号”长86米、宽32米、高16.5米,分设3个网箱,养殖水体3万立方米,其结构拥有非常良好的抗风浪能力,能抵御15级超强台风。

  “‘海威2号’于今年8月正式投产,目前已投产100万尾金鲳鱼鱼苗。”在桁架工作的养殖工人陈军霖说,预计半年后产量达到80-90万斤。

  在桁架上参观的过程中,@长征后卫薛伯陵也了解到“海威1号”和“海威2号”的不同之处。相比2022年4月“下海”的“海威1号”,“海威2号”养殖水体大了将近一倍,而且搭载太阳能电力系统,实现绿色能源的自给自足,并配备自动化投料系统、水文水质监测、海水淡化机、5G数据通信等智能设备。

  “刚刚我们经过‘海威1号’的时候,附近有很多大的圆圈,请问那是什么设备呢?”@长征后卫薛伯陵询问。“那是挪威式的重力式网箱,‘海威1号’附近有80个,接下来‘海威2号’周围还将布设20个重力式深水网箱。”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陆圳祥解释,“我们的养殖模式更趋向于国家军队的航母集群,也就是以桁架作为一个中转基点,辐射周边的重力式网箱。”

  据悉,“海威2号”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该平台后续将会同相关科研机构合作,在桁架上设置实验室,专门对海洋鱼类的育种等进行研究。

  近年来,湛江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先行示范市,全力发展深海远海养殖,着力培育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获评为“中国海鲜美食之都”“中国金鲳鱼之都”“中国水产预制菜之都”。

  截至目前,湛江全市在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人工鱼礁项目3个,全市深海网箱数量达3516个,占全省的70%。湛江水产产业链年产值700多亿元,水产业从业人员100多万人,水产养殖、水产种业、水产品流通加工、装备制造、进出口贸易、饲料辅料、配套服务七大体系基本形成,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农民养殖增收的支柱产业。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湛江水产品产量125.5万吨,总产值274.6亿元,连续20多年居广东首位。

  《湛江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行动方案(2023-2035年)》提出,到2035年,建成深远海大型桁架类养殖装备30个,推动建设大型养殖工船3艘以上;建设“海洋牧场+滨海旅游”,到2028年,打造4个以滨海景观为主的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完善5条以渔旅为主要观光节点的精品路线,使滨海旅游成为湛江城市名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广东积极利用独特区位优势,抢抓“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等多项国家战略交汇叠加的重大机遇,把海洋强国战略转化为全面建设海洋强省的生动实践。

  今年以来,广东全方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构建科学高效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做大做强做优海洋牧场、海上能源等现代海洋产业,强化海洋科技、海洋生态等支撑保障,为广东改革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蓝色动力”。

  在“双碳”背景下,海上风电将成为未来新能源发展重心之一,实现“沿海能源带”和“沿海经济带”叠加重合。截至2022年底,广东省累计建成投产海上风电装机容量791万千瓦,占全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的26%,居全国第二。

  广东既是海洋大省,也是水产品消费大省。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广东渔业产值居全国首位。其中,海水鱼类养殖产量85.14万吨,占全国44.21%,稳居全国第一。高质量打造海洋牧场,是落实粮食安全战略、践行大食物观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县域振兴、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一环。

  “蓝色经济”正在南粤大地上加速发展,“海洋牧场”崛起成为广东高水平发展的新动能。包括“海威2号”在内,广东已经有四台养殖平台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还有多台在规划建造中。这些先进的养殖设备,支撑着广东海洋牧场从近海走向深海远海,全力打造品质更好、产值更高的“粤海粮仓”。目前,广东全省已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近5000个,广泛分布在湛江、惠州等海域。到2027年,预计广东海洋养殖捕捞产值将达到3250亿元,海洋养殖装备制造产值突破8亿元。

  在海洋经济驶入高水平发展“快车道”的同时,广东持续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持续实施自然岸线保护修复、魅力海滩打造、海堤生态化、滨海湿地恢复以及美丽海湾建设“五大工程”。截至2022年底,广东沿海城市已建有国际重要湿地4处、国家重要湿地2处,建设国家湿地公园13处。2020-2022年,全省新营造红树林1219公顷,修复红树林322公顷。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连续三年保持在90%左右,为“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

  广东正以积极进取的姿态,以海岸带为主战场,以沿海经济带为主引擎,高质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推动陆域经济系统向海洋延伸,释放“蓝色潜力”,打造海上新广东。

  “作为一名与海为伴、讨海为生的海洋经济从业者,之所以选择在广东这片向海而兴、向海而生的热土立业安家,正是看中了这里无处不在的蓬勃发展生机。”

  从东海之滨到南海以南,广东4000公里的海岸线上,到处都能看到为了“再造一个新广东”铆劲实干的海洋经济建设者,沿着指定的发展新航向,广东必将在新时代擘画出向海图强的崭新画卷。

Copyright@ 2010 华体会登陆界面|网址网页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04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046号